探索深海離不開這些“利器”
4月10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省三亞市考察中國海洋大學三亞海洋研究院時,研究院副院長趙瑋向習近平總書記介紹了自主研發的海洋觀測裝備,以及構建的海洋立體觀測網。
如何觀測海洋?觀測海洋的“黑科技”有什么特色?觀測網又是如何準確捕捉和獲取信息的?帶著這些問題,人民網“強觀察”欄目記者采訪了趙瑋。
“人類對月球表面的了解遠遠勝于對海底世界的認識,特別是對深海的探索還處在‘盲人摸象’階段。”趙瑋表示,海洋無時無刻處在運動變化中,任何發生在海洋當中或者與海洋相關的活動,都需要了解海洋是如何運動的,這樣才能更好地保障相關活動的效果。“我所做的工作就是要搞清楚海水的各種運動方式以及產生運動的原因,并跟進研究數據,預測近期或相對遠一點的將來海水如何運動。”
“潛標是開展海洋動力過程長期連續觀測最有效的技術手段。”在趙瑋看來,認知、探索深海首先需要觀測“利器”來獲取海洋信息,這樣才能開展研究、開發和保護。“我們自主研發的潛標整體位于水下,不容易受到人為或自然破壞,安全性高,可以長期獲取從海表到海底整個剖面的數據。目前潛標連續工作的最長時間達到3年4個月18天,這不僅是國內之最,而且在國際上也是領先的。此外,最長的潛標高達1萬米,已經用于馬里亞納海溝,開展從海表到海底的長期連續觀測。”
“我們所有工作都是圍繞建設海洋強國對于海洋信息的需求開展的。”趙瑋介紹,除了自主研發的深海潛標等海洋觀測裝備外,還融合了其它的?;^測裝備,以及空基的無人機、天基的遙感衛星、陸基的雷達等觀測裝備,在南海構建了國際上規模最大的“空-天-地-海”一體化區域海洋觀測系統——南海立體觀測網。
基于這些數據,中國海洋大學三亞海洋研究院還牽頭建設了南海海洋大數據中心。
趙瑋解釋,大數據中心以南海立體觀測網獲取的海洋長期連續觀測數據為主體,同時融合了其它科研機構在南海的觀測數據,將?;?、天基、岸基等不同類型的觀測數據交叉融合,優勢互補,集成開發海洋動力環境、生態環境等系列數據產品,服務于國家海洋安全、資源開發、生態環境保護、海洋經濟、防災減災、科學研究等方面,支撐我國海洋強國和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
記者梳理發現,近年來,我國先后出臺了《海洋觀測預報管理條例》《全國海洋觀測網規劃(2014年~2020年)》《海洋氣象發展規劃(2016年~2025年)》等多項海洋規劃和條例,對加大海洋觀測基礎設施投入、提高觀測儀器設備先進性、建設海洋觀測體系、規范海洋觀測管理、積極參與國際觀測計劃等起到顯著的推動作用。
圖為在海南陵水海域拍攝的我國首個自營1500米深水大氣田“深海一號”。新華社記者 蒲曉旭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