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 id="r5333"></em>
<form id="r5333"></form><form id="r5333"></form>

<form id="r5333"></form>
<address id="r5333"><form id="r5333"></form></address>

<form id="r5333"></form>

    <noframes id="r5333">

      940百科知識

      首頁  文章資訊  科學技術

      文章資訊

      科學家發現中國黃土高原212萬年以來的上陳舊石器遺址

      2022-05-12 10:21:19科學技術12

      在將中國藍田公王嶺直立人頭蓋骨賦存地層年代由原來距今1.15 Ma前推至距今約1.63 Ma之后,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朱照宇(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黃土與第四紀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客座研究員)聯合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黃慰文和英國國家科學院院士Robin Dennell以及來自國內十余個單位的研究者,在歷經13年(2004-2017年)的調查研究之后,在陜西省藍田縣發現了一處新的古人類活動遺址——上陳舊石器遺址,并且將目前所見的舊石器賦存的最老地層年代測定為距今約2.12 Ma。這一結果將藍田地區古人類活動遺跡的年代再次向前推進了約50萬年,從而使上陳遺址成為目前所知非洲以外最老的古人類遺跡點之一。這一年齡比目前公認的西亞格魯吉亞德瑪尼斯舊石器遺址年代(距今1.85 Ma)還早27萬年。相關成果7月11日在線發表在《自然》(Nature)雜志上。

      研究工作圍繞在西安市藍田縣上陳地區發現的出露良好、層位連續的風成黃土-古土壤序列剖面(L5~L28)展開。研究團隊對剖面開展了土壤地層標志層與黃土-古土壤地層剖面的測量及層序對比、沉積物粒度組成分析、礦物學組合與地球化學組分測試、各類巖石磁學方法測試、系統的退磁和古地磁極性測量,在數千組數據的基礎上,建立了多旋回黃土-古土壤的土壤地層序列和古地磁年代序列。研究團隊在上陳遺址剖面頂部的古土壤S5(距今0.46 Ma)至底部L28的20多個原生地層層位中陸續發現了就地埋藏的石器,而在發表的論文中重點討論了更新世早期S15古土壤(距今約1.26 Ma)至L28黃土(距今約2.14 Ma)的17個層位中(11個古土壤層位和6個黃土層位)發現的石器。這些石器包括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狀器、鉆孔器、石錘以及手鎬和兩面器等,并伴隨有哺乳動物化石殘骸和碎片。根據上陳遺址一系列的舊石器層位首次建立了一個黃土高原南部早更新世“黃土-古土壤-舊石器文化層序列”框架,證明了這段時期古人類在藍田地區的反復出現(是否連續出現尚待研究),并且主要出現于古土壤發育時期。最老的石器發現于S27~L28原生層位中,并伴有多種哺乳動物化石殘骸。最老層位的位置位于古地磁松山反極性世的奧杜威正極性亞時與留尼旺正極性漂移磁性層之間,在留尼旺漂移層之上約70cm。依據古地磁年齡并參考前人建立的黃土-古土壤序列軌道調諧年齡序列,最老石器層位的年齡距今約2.10~2.12 Ma。

      傳統觀點認為非洲直立人在距今1.8~1.9 Ma 走出非洲向世界各地遷移,而非洲以外的藍田上陳遺址舊石器層位的年齡遠早于這個時間。盡管目前尚未發現古人類的化石,也不知道是誰制造了這些工具,但是曾生活于此的古人類應該屬于人類進化過程中一個非常原始的種群。此外,在同一個遺址中擁有平均約50 ka高頻率出現的舊石器文化層序列實屬世界罕見;而石器主要賦存于古氣候相對暖濕的古土壤層位中的事實也為深入探索古人類的生存環境及其演化過程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這一突破性研究成果拓展了處于國際領先地位的中國黃土-古土壤序列研究在古人類與古文化方面的新方向,并將促使人們重新審視早期古人類起源、遷移和擴散的格局。

      該項研究得到了國家“973”、中科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項目的資助。

      中國陜西省藍田縣上陳舊石器遺址黃土-古土壤剖面景觀

      藍田上陳遺址最老石器層位(S27~L28,距今大約2.00~2.12百萬年)部分石器與化石

      欧美精品18vide0sex性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