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 id="r5333"></em>
<form id="r5333"></form><form id="r5333"></form>

<form id="r5333"></form>
<address id="r5333"><form id="r5333"></form></address>

<form id="r5333"></form>

    <noframes id="r5333">

      940百科知識

      首頁  文章資訊  科學技術

      文章資訊

      鈣片有沒有好壞之分?

      于永超2022-04-25 09:24:04科學技術109

      補鈣是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的保健話題。因此,現在商家在鈣片上做的宣傳文章也不少,有的保健品價格可能相差好幾倍,甚至分出了“天然”和“化學合成”兩大陣營,令消費者眼花繚亂。今天,我們來講講如何科學補鈣,以及如何鑒別保健品宣傳中那些偽專業的“科普”。

      1.“天然的”未必好過“化學合成的”

      “我們品牌的鈣片是天然鈣,不像那些化學合成的鈣片,比如碳酸鈣。”嚴女士聽到商店保健品推銷員的話后,打消了買“碳酸鈣”的主意,寧愿多加點錢買這種“天然鈣”。她認為,“天然”當然等同于“好”。

      是不是這樣呢?我們需要知道鈣劑的來源。按照原料來源,鈣劑可分為兩大類:天然鈣劑和人工鈣劑。

      天然鈣劑是指把大自然中存在的含鈣物質,經過研磨或煅燒等方法制成粉末,再加工成鈣劑。常用原料有貝殼類(如牡蠣殼、珍珠、蛋殼等)或動物骨骼,也有用礦石(如鐘乳石)或化石(如骨骼化石)做原料的。

      人工鈣劑則是使鈣元素與特定化學基團結合制成的鈣劑,包括無機鈣化合物(如氯化鈣、磷酸鈣等)和有機鈣化合物(如葡萄糖酸鈣、檸檬酸鈣等)。

      很多人的第一感覺可能都認為“天然的”應該比“化學合成”的要好。其實未必。首先,從安全性上來說,由于海域中存在的環境污染問題,會使一些貝殼類含有鉛、汞、鎘等有害重金屬;若飼料有污染,動物骨骼中同樣會含有重金屬元素。長期服用以上原料制成的鈣劑,即使來源于“天然”,也可能導致重金屬在人體內蓄積,進而危害健康。

      其次,從適應性上來看,天然鈣劑中的鈣溶出依賴于胃酸,而有些胃酸分泌不足人群(如萎縮性胃炎患者),或者胃腸功能發育尚未健全人群(如嬰幼兒),不僅難以利用其中的鈣元素,反而會增加不良反應,如噯氣、便秘、腹脹等。而不依賴胃酸的某些人工鈣劑,比如葡萄糖酸鈣、檸檬酸鈣等有機鈣恰能滿足上述人群的補鈣需求。

      當然,由于生產工藝相對簡單,天然鈣劑有一定的性價比優勢。但如果保健品推銷員利用人們對“天然”的好感和對“化學合成”的抵觸,來誘導消費者購買不適合自身情況的鈣劑,或是花高價買了個“天然”的概念,那就是花冤枉錢了。

      2.碳酸鈣是物美價廉的選擇

      鈣劑市場概念繁多,因此價格也參差不齊。特別是近些年出的某些螯合鈣,號稱吸收率非常高,其實含鈣量卻很低,而且價格昂貴的鈣劑并不適合長期服用。實際上,目前鈣劑中應用最多的有效成分,就是碳酸鈣。對的確需要補鈣的健康人群來說,碳酸鈣類鈣劑的含鈣量高,吸收率跟其他類別差別也不大,是最物美價廉的選擇。

      說到鈣,就得說到維生素D。維生素D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對鈣的吸收和利用有重要作用。它能促進小腸對鈣、磷的吸收,促進腎臟對鈣、磷的重吸收,減少鈣元素的流失,促進舊骨脫鈣及新骨形成。缺乏維生素D則有可能引起兒童佝僂病和成人骨軟化癥。

      不少人補鈣就只是補“鈣”,可沒有維生素D的幫助,補鈣效果就會大打折扣。研究表明,在維生素D缺乏狀態下,鈣吸收率僅為10%至15%,而在維生素D充足的狀態下,鈣吸收率能達到30%至40%。這里可能有個疑問,為什么維生素D充足了,鈣吸收率還不到一半呢?這是因為人類的飲食不是單一的營養素輸入,而是混合食物的搭配,不同營養成分之間會發生相互作用。其中,有的食物成分會降低鈣吸收率。比如谷物中的植酸、蔬菜中的草酸、水果中的鞣酸,以及脂肪中的脂肪酸。這些物質雖然也有營養價值,但會跟食物中鈣離子結合,生成不容易吸收的化合物。一般來講,食物中總的膳食纖維量增加了,就會影響到金屬離子的吸收率。舉例來說,有利于減肥的食物是高蛋白、高膳食纖維飲食,而高蛋白會增加鈣流失,高膳食纖維會抑制鈣吸收。但又不能只考慮鈣,讓人繼續發胖。所以,適合自己的飲食方案還是需要在營養師的指導下制定,健身人群可以增加奶量攝入。

      據估計,全世界近半數的人都處于維生素D缺乏狀態。大家可以去醫院化驗一下血中維生素D的水平,根據結果針對性地補充維生素D,選擇服用同時含有鈣與維生素D的復合鈣劑。

      3.食物補鈣最安全有效

      近期,一項針對中國八城市成人鈣攝入狀況的研究發現,被抽查的成年人平均鈣攝入量為402.7毫克/天,僅為中國營養學會推薦劑量800毫克/天的一半。那怎么能補上另一半的鈣攝入量呢?可能有的人第一反應是吃鈣片,這正是鈣劑產品長期賣力營銷和廣告宣傳的效果。

      鈣劑原本的應用前提,是針對那些經過骨密度檢測發現存在骨量減少或骨質疏松情況,或者在飲食上因客觀原因難以實現足量鈣攝入的人群。這里說的飲食客觀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地區性缺乏含鈣量比較可觀的食物,比如乳制品或某些高鈣蔬菜;二是因為消化道結構或功能問題,無法從食物中吸收足夠的鈣,比如手術后胃腸道長度不夠、胃腸道炎癥性疾病、乳糖不耐受導致腹脹腹瀉不適等。整體上看,中國人對乳制品消費量偏低,對含鈣豐富的深色蔬菜食用量也很難保證每天半斤左右,這些造成了普遍鈣攝入不足的現狀。

      即使營銷或廣告說得再好,無論是“天然”“吸收率高”,還是“對胃腸刺激小”,鈣劑也不如從食物中直接攝入的鈣安全有效。更不用說那些所謂從食物中提取鈣再制成鈣劑高價賣出去的保健品。更重要的是,骨骼健康不只需要鈣,還需要鎂、鉀、鋅和維生素D、維生素C、維生素K等微量營養素的綜合作用,而這些要依靠營養均衡的膳食提供。

      我們建議,補不補鈣在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后再定。日常身體所需鈣的來源主要應通過食物攝取,如果遵循科學合理的均衡膳食是不需要額外補鈣的。更簡單的方法是到醫院營養科就診,讓營養師評估自己每天鈣攝入量,與推薦量對照,算出鈣攝入差額,再通過合理安排飲食增加鈣的攝入,只有必要時才選擇鈣劑。

      日常食物中的最佳補鈣食物是奶制品,例如牛奶、酸奶、奶酪等;其次是深綠色蔬菜,比如甘藍類、芥藍、小白菜、小油菜等;再次是豆制品,主要是南豆腐(石膏)、北豆腐(鹵水)和豆腐干。至于蝦皮、芝麻醬之類,雖然單位重量含鈣量很高,但因為日常食用量或頻率并不高,而且鈉或熱量較高,用來補鈣的可行性不如前面三類高鈣食物。

      另外,我們身邊有一些人似乎就喝不慣牛奶。這類人群可以去醫院檢查一下,如果是因為乳糖不耐受,可以選擇酸奶或舒化奶;如果是奶類蛋白質不耐受,應避免繼續食用此類食品,缺鈣的情況下選擇鈣劑;如果僅是因口味而不喜歡奶類食品,可以嘗試酸奶或脫脂奶,看看是否能接受。

      延伸閱讀

      鈣片中的含鈣量你會看嗎?

      適合補充鈣劑的人群,在選擇時應考慮下面三個標準。

      一是鈣元素含量高。注意這里是指鈣元素含量高,而不是含鈣化合物含量高,可參看產品包裝背面的信息。具體來說明一下,我們不可能吃純粹的金屬鈣,鈣是堿金屬會灼傷黏膜,就像補鐵不可能吃鐵粉一樣。我們吃的鈣,其形式是鈣鹽或含有鈣的有機分子。以碳酸鈣為例,即使是實驗室用的純碳酸鈣,最高也只能有40%的鈣元素,而鈣片中因還含有淀粉之類的輔料,鈣元素含量會比實驗室用的更低。

      也就是說,如果產品說明中寫含碳酸鈣80%或每單位1克,實際是含鈣元素80×40%=32%或0.4克。碳酸鈣就算是含鈣高的化合物了,有些有機酸鈣鈣元素占比只有10%左右。所以商家會刻意避免宣傳這類鈣劑的鈣元素含量,而宣傳其中含鈣化合物的含量。大多數鈣劑吸收率差別并不大,因此鈣含量更值得關注。

      二是不良反應少。不良反應主要是指對胃腸的刺激,這方面有機鈣比無機鈣要好。胃腸功能正常的人,比如孕婦、乳母和中老年人,選擇碳酸鈣即可;胃酸分泌不足的成人或兒童,需選擇不依賴胃酸的有機鈣。

      三是性價比。特別是對中老年人而言,鈣劑通常需要長期服用,建議選擇適合自己經濟水平的鈣劑,而不要盲目追求進口的或者價格高的。

      此外,有一些特定人群不適合服用鈣劑補鈣,比如高鈣血癥、泌尿系統結石、腎功能不全、嚴重冠心病患者等。其中,冠心病患者已經有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血管斑塊,如果使用鈣劑會導致血鈣濃度快速升高,鈣離子沉積在血管壁上,加劇原本粥樣硬化斑塊的鈣化,可能導致疾病復發。于永超

      (作者:中日友好醫院營養科營養師)

      欧美精品18vide0sex性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