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 id="r5333"></em>
<form id="r5333"></form><form id="r5333"></form>

<form id="r5333"></form>
<address id="r5333"><form id="r5333"></form></address>

<form id="r5333"></form>

    <noframes id="r5333">

      940百科知識

      首頁  文章資訊  雜文亂燉

      雜文亂燉

      如果有難處,你是找曾經幫過你的人,還是找你曾經幫過的人?

      2022-12-29 20:36:42雜文亂燉505

       如果有難處,你是找曾經幫過你的人,還是找你曾經幫過的人?

      朋友的兒子剛結婚,便在一線城市有了自己的房子。

      我說,你行啊,自己有大房子,兒子也買了房子,可喜可賀!

      聽他說,兒子的新房在一個很搶手的社區,離小兩口上班的地方也不遠。一線城市,好地段,那房價可想而知。

      誰知朋友發過一個笑臉,說,自己哪有那么多錢?是和一個做生意的朋友借的。他當初買房子時也是找這個朋友借的。

      這次兒子買房子,他手頭沒那么多錢,就把自己朋友圈里的人篩了一遍,富裕的人倒是有幾個,可是想來想去都不合適,唯有找曾經借給自己錢的那位朋友。

      “我是厚著臉皮張的嘴,沒想到他啥也沒問,張口就是,要多少?說實話,當初我感激得眼淚差點掉出來。”朋友說。

      這位老板是個有錢人,可是,那錢也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

      正如李嘉誠所說,吃完飯后搶著付賬單的人,不是不知道錢的好,而是因為他們把友誼看得比錢更珍貴。

      我想,這位老板也是更看重和朋友的感情,愿意幫他一把。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很微妙的。

      生活中,有幫助過你的人,也有得到過你幫助的人,于是便有了錯綜復雜的人情關系。

      如果你有了難處,你首先想到的是誰?

      你愿意向誰求助?

      如果兩個人都有能力,你是求助于曾經幫助過你的人,還是求助于你曾經幫助過的人?

      二戰期間,歐洲的猶太人受到德國納粹的大規模迫害。

      一個性命危在旦夕的猶太人四處求助,想逃出歐洲。

      這些被求助的人很多是他曾經幫助過的人。

      可是,擔心受到牽連,這些人都拒絕了他。

      無奈之下,他只好去找一名很有名望的醫生,這個醫生以前曾有恩于他。結果,醫生為他搞到假身份證,幫助他逃到了美國。

      這件事令這個猶太人感慨萬千,他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曾經真心幫助過你的人是不求回報的,他們會繼續幫你。

      朋友的經歷讓我想起發生在我小時候的一件事。

      七十年代的中國還很窮,百姓的日子過得很不容易。

      當初有一些國營刺繡廠,專做刺繡工藝品出口,有一些活可以派給廠外心靈手巧的婦女來做。

      可要得到這樣的活,需要在外貿公司里有關系才行。這樣便可有一點活錢,所以,很多人都想搞點來做。

      母親和父親的工資還可以,只是因為雙方老人都在農村,時常需要接濟,因此,家里的錢也比較緊。

      母親就想也找點刺繡的活。

      打聽到父親一位同事的妹妹常年在家做刺繡,錢還掙得不少,就去找這位同事,很誠懇地讓他跟妹妹說說,看能不能通過熟人跟刺繡廠要點活,如果行,每個月家里就能多幾塊錢。

      出乎意料的是,這位和父親十分相熟的同事當場就回絕了母親:”切!你一個當醫生的,這點小錢還放在眼里?你不用做。”

      母親很生氣。

      這個同事生在一個窮家,是家中老大,有好幾個弟弟妹妹,在那個年代,這樣的家庭糧食常常是不夠吃的。

      父親心善,看他家緊緊巴巴,就經常接濟他點吃的。

      有一次,姥姥從農村來,帶了一大包袱的白面糖餅,我們兄弟還沒吃,父親就對母親說,別都吃了,我給某某家送去幾張,他家現在不夠吃,每頓飯都是清湯寡水的。

      于是,父親拿了幾張糖餅,給某某家送去了。這個某某就是一口回絕母親的那個同事。

      很多人在誠心幫助他人的時候,并不是為了得到回報。

      同樣地,當我們有難的時候,我們向別人求助,哪怕我們是向我們曾經幫助過的人求助,也不是要對方回報以前的恩惠,而是因為我們確實遇到了難處。

      人心如流水,可以感覺,卻留不住。如果人心變了,也不必煩惱,放手就是了。

      文革期間,父親從所在的文化單位下放到一家工廠。

      工廠里有一位技工,并未讀過多少書,但人很聰明,樣樣活都拿得起來。

      可是這人有一個毛病,愛貪小便宜,因為從廠里往家里偷拿材料和工具,被判了盜竊罪。

      那時候的人都嫉惡如仇,心里很看不起這種人。

      父親覺得這人是有毛病,可人并壞,正當年的時候卻坐了牢,怪可憐的,于是隔段時間就去監獄看看他。

      這人很感激,出來后也經常到家里來坐坐。

      說是坐坐,其實就是父親請他吃飯。

      后來父親重新回到文化單位,這人逢年過節還經常到家里來,在我的記憶中,他是家里的??椭?。

      后來改革開放了,此人的手藝終于派上了用場,外面一些私人小廠也競相聘請他去做顧問。

      外財多了,人也就精神了,說話底氣也足了,來家里的次數就少了,再到后來,就基本不照面了。

      我也漸漸明白,人家早已不復當年,有更重要的事和人要應酬,已經沒有時間和一個只短暫共事過的人打交道了。

      許多年過去了,我很少再聽父親提起過他,不過父親也從沒說過他不好的話。

      其實,人生在世,很多道理就是這樣淺顯:被一塊石頭絆倒了,要么把石頭搬開,要么繞過石頭,完全不必對著石頭踢兩腳,那樣只會傷著自己,壞了心情。

      幾乎所有人都幫助過別人,也都被別人幫助過。

      幫與不幫,有時是能力問題,有時是交情問題,更多的時候,是兩者兼而有之。

      對于幫助過我們的人,要學會感恩;對于拒絕幫助我們的人,要坦然處之,這樣內心就會坦然,懂得報答,但決不記恨。

      欧美精品18vide0sex性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