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之后,國產基礎軟件如何奮起?
2021年最新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顯示,去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9.2萬億元,其占GDP比重從2002年的10%提升至38.6%。數字化進程正在快速改變各個行業,也在刷新我們的日常生活。視頻會議、在線辦公、移動支付等數字技術已經成為了工作、生活當中的必需品。
數字化進程正在快速改變各個行業|圖蟲
這是一個離開手機和筆記本電腦就能瞬間被全世界拋棄的時代。你是否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數字經濟大廈建立在怎樣的地基之上?
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不,它們僅是數字經濟的支柱,不是地基。支柱之下,是一個極為龐大和復雜的體系:基礎軟件。它們隨手可觸,但是又充滿了陌生感。所謂基礎軟件,就是操作系統、數據庫等的統稱。讀者看到這里,一定會恍然大悟,“原來電腦和手機的操作系統就是基礎軟件嘛。”
然而,真正的問題是能說出名字來的基礎軟件服務商,沒有一家是國產軟件公司。操作系統有微軟的Windows、谷歌的安卓與蘋果的iOS;數據庫領域有甲骨文。換言之,雖然中國擁有全球第二大的數字經濟規模,可謂網絡強國,但是這個“強國”完全架構在一個不屬于自己的地基之上。
一系列科技公司被制裁的往事歷歷在目,缺“芯”之痛在最近幾年使國人覺醒:核心技術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然而,大眾不知道的是,國產基礎軟件是一個比芯片更加孱弱的領域,孱弱到似乎沒有人注意到它的存在。
早在1999年,時任科技部部長徐冠華曾說,“中國信息產業缺芯少魂”。這里的“芯”指的是芯片,“魂”就是操作系統,也就是基礎軟件里極為重要的一部分。從1999年到2021年,22年過去了,“缺芯少魂”的現狀依然沒有徹底改變。當全民注意力都放在芯片上時,必須清醒認識到:基礎軟件是一個差距更大、難度更大、更需要重視和扶持的領域,沒有“魂”的存在,“芯”也是“死芯”罷了。
中外差距比芯片還要大
當前,中國基礎軟件市場依舊被外資壟斷。根據華西證券研究報告顯示,數據庫市場外資占比64.8%,而差距最大的操作系統領域,外資占比高達92.9%。
基礎軟件最大的短板“操作系統”,其與國外產品的差距用“巨大”形容絲毫不過分。
但如果從全球市場來分析,國產操作系統的存在感基本可以忽略不計了。
根據Statcounter與智研咨詢整理的數據顯示,在2020年度,桌面操作系統中,Windows和MacOS系統合計占比94.36%;移動端則被安卓、iOS統治,二者合計占比99.05%,不論從哪個角度統計,國產操作系統總份額加起來不超過5%。
國產操作系統基本基于Linux開發|圖蟲
操作系統的重要性體現在哪里?在數字時代的基礎設施體系中,任何一個現代化的數字設備必然有一個芯片,在它之上集成了操作系統、數據庫、和編程語言等一整套東西,如果沒有它們,芯片根本無法工作。
當前,國內商用終端市場,幾乎所有的終端設備,搭載的均是Windows或者Android以及iOS操作系統。在正常情況下,這種基于經濟全球化建立起來的市場生態沒有問題,但是在隨著國際局勢的轉變,這種配置就會存在相當大的安全隱患。
棱鏡門事件的影響至今余波猶在。從2007年起,美國政府啟動了一項絕密電子監聽計劃,旨在從美國網際網絡公司的中心服務器中挖掘和收集數據,多家科技巨頭參與其中。
根據當時媒體的披露,美國國家安全局在該計劃中,可以獲得電子郵件、視頻和語音交談、照片和檔案等內容。棱鏡門事件告密人斯諾登曾說:“我們主要攻擊網絡中樞,像大型互聯網路由器。我們不用入侵每一臺電腦就可以接觸數以十萬計電腦的通信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