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頓大魚大肉血脂卻正常?有些人群自帶降脂基因
有的人頓頓大魚大肉,血脂卻很正常;有的人飲食清淡,膽固醇水平卻很高。近日,發表在《科學》雜志上的一篇論文或許能解釋這一現象,因為部分人自帶“降膽固醇基因”。
膽固醇是動物組織細胞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質,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過高是造成腦中風、冠心病等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哈薩克族人群雖然牛羊肉消耗量較大,心腦血管疾病患病率卻低于漢族人群,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宋保亮教授團隊和新疆醫科大學馬依彤團隊合作研究發現,哈薩克族的一個支系有家族性低LDL-C。通過測序分析發現,他們的“LIMA1”基因存在突變,突變攜帶者除膽固醇水平降低外,身體各項指標均健康。隨后,研究人員展開了更深入的研究,發現該突變基因可調控小腸對膽固醇的吸收。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丁榮晶告訴《生命時報》記者,該研究為研制新的降膽固醇藥物和手段提供了新思路。“任何一個藥物的問世,都要從發現一個新的基因突變位點、化合物或蛋白質開始。比如他汀類藥物的產生,就是因為發現了膽固醇代謝過程受限速酶影響,然后科學家針對這個酶研發出了調節性藥物。”丁榮晶說,我們或許也可以針對“LIMA1”基因研制調脂藥物,但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要想應用于臨床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丁榮晶說,該團隊只對哈薩克族人群做了研究,但基因的變化與環境、飲食等都有關系,因此該突變基因的分布還不明確,需要進一步驗證。沒有自帶“降膽固醇基因”的人群也不要緊,因為膽固醇水平還與飲食、生活方式等因素有關。丁榮晶介紹說,人體內的膽固醇70%取決于酶活性、體內代謝等內源性因素,30%跟飲食等外源性因素有關,合理的飲食習慣、堅持運動對調控血脂有很明確的益處。做到“管住嘴,邁開腿”,控制好膽固醇不是難事,具體應做好以下幾點:
敏感者少吃。近年來,多國陸續發布新版膳食指南,取消了每天300毫克膽固醇攝入的上限,不少人認為從此可以敞開肚皮吃內臟、雞蛋了。事實上,雖然正常人可以維持血膽固醇穩定,從食物中攝入的膽固醇多了,自身合成就會相應減少,但仍有部分人自身調節能力較弱,對膳食膽固醇比較敏感,需要嚴格管住嘴。敏感人群、已經有高膽固醇血癥,特別是動脈粥樣硬化的患者,應不吃或少吃動物內臟(肝、肺、腎、胰、心等)、魚籽、腦(豬腦、羊腦等)、蝦籽、肥肉、蟹黃等膽固醇含量較高的食物,宜多吃富含纖維、維生素C的食物。
戒煙限酒。吸煙、喝酒會促進內源性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合成,從而導致血脂升高。建議盡量不抽煙、少喝酒,以減輕對臟器的傷害,不給膽固醇代謝添亂。
每周運動。運動對內源性和外源性因素都有影響。建議保證每周5~7次、每次3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可以進行快走、慢跑、游泳、騎自行車、跳廣場舞等有氧運動。研究發現,堅持有氧運動3個月,可使總膽固醇降低9%,甘油三酯降低15%,高密度脂蛋白增加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