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極致,一定是素與簡。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素與簡,不僅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人生哲學。
1
李嘉誠戴的表,是西鐵城表。市價1000港元,他已戴了十幾年。他戴的眼鏡,也用了十幾年了,曾因度數增加換過鏡片,但沒換過鏡框。
扎克伯格比李嘉誠還有錢,但在個人生活上十分小氣。無論是發布會、外出活動,還是演講,他永遠都穿著最普通的T恤和牛仔褲。平時上班,開的是1.6萬美元的本田。出去旅行,最常去的就餐場所是麥當勞。
臺塑集團王永慶一條毛巾用了27年,娃哈哈宗慶后一年消費不超過5萬元,吉利李書福很少穿500元以上的衣服,“世界船王”包玉剛一張白紙分五次用……人活到極致,就是如此,一定是素與簡。
一個人越是炫耀什么,內心就越缺少什么。內心真正富足的人,從不炫耀擁有的一切。他不告訴別人讀過什么書,開過什么車,去過什么地方,有多少件衣裳,買過什么珠寶,因為他沒有自卑感。內心越是豐盈,生活越是素簡。
2
一千多年前,蘇軾被貶黃州,與泗州友人劉倩叔共游南山。友以蓼菜、新筍等野菜相待,蘇軾品嘗后,舉箸慨嘆:“人間有味是清歡。”
蘇軾一生坎坷波折,仕途幾起幾落,在嘗盡人生五味之后,他終于悟得――人間有味是清歡。清歡之所以好,是因為它對生活的超逸,不講究物質的條件,只講究心靈的品味。返璞歸真,讓生命回歸最舒適的狀態。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
人間最有味的,就是這清淡的歡愉。生活簡單就迷人,人心簡單就幸福。
3
1845年,美國學者梭羅,只帶了一把斧頭,到瓦爾登湖邊建了一間小木屋,獨居了2年零2個月,以驗證自己所悟出的人生真諦:“一個人,只要滿足了基本生活所需,不再戚戚于聲名,不再汲汲于富貴,
便可以更從容、更充實地享受人生。”體驗結果,正如他所說:一個人,放下得越多,越富有。
而后,他寫出了著名的《瓦爾登湖》:“我們每一天努力忙碌、用力生活,卻總在不知不覺間遺失了什么。面對不斷膨脹的物欲,我們需要的是一顆能靜下來的心。多余的財富只能夠購買多余的東西,人的靈魂必需的東西,是不需要花錢購買的。”
多,即是少。少,即是多。
4
喬布斯家里,只有一張愛因斯坦照片,一盞tiffany桌燈,一把椅子和一張床。他說:“我喜歡極簡生活。”
他把這種極簡,也帶到了工作中。1997年,他回到蘋果公司。一上任就迅速砍掉了70%的項目,隨即又砍掉了90%沒有特色的產品,
只專注于iMac、iPod、iphone、ipad。發明iphone4時,他只有一個要求:“把最復雜最強大的功能最簡單化。”結果,極簡的iphone4開創了全球智能手機時代。
這正應了道家名言――大道至簡。簡單是高級形式的復雜,越是高級的東西越是簡單。簡到極致,便是大智。簡到極致,便是大美。
“外在形式越簡單的東西,智慧含量越高,因為它已經不再依賴形式了,必須依靠智慧。”
5
1664年,米開朗基羅的雕塑《大衛》在意大利展出后,震驚了整個歐洲。大衛英姿颯爽地站立著,雙目炯炯有神凝視前方,仿佛隨時準備投入戰斗。大衛,被稱為歐洲文藝復興的最牛雕塑。
記者問:“您是如何雕出大衛的?”
米開朗基羅答:“我去了趟采石場,看到了一塊巨大的大理石,在它身上,我看到了大衛。于是,我鑿去多余的石頭,只留下有用的,《大衛》就誕生了。”
然后,米開朗基羅說了一句名言:“美就是凈化過剩的過程。”
人生就是如此,要想活得美,就得刪繁就簡,去掉多余的東西。正如漫畫家蔡志忠所說:“每塊木頭都可以成為一尊佛,只要去掉多余的部分。”
6
十幾年前,心理學家鮑邁斯特因提出“自我損耗”理論而震驚學界。
所謂自我損耗,就是每做一個選擇,就會損耗一點心理能量;每消耗一點心理能量,你的執行功能就會下降。你手機里裝了5個外賣App,能進行多樣化選擇本是件好事,但你可能就此陷入無所適從的選擇中,不知不覺消耗了很多時間和精力。
所謂時間管理,不是提高效率,盡可能地做更多的事情,而是給自己設置限制,讓自己專注于最喜愛最重要的事情。簡單,才是效率。
7
大鋼琴家霍洛維茨說:“我用了一生的努力,才明白樸素原來最有力量。”他的演奏極其節制,沒有多余的動作和表情,沒有任何花哨與噱頭。但樂音宛如從他心里流淌出來,觀眾聽著聽著就不禁淚流滿面。
前幾天在電視上看到王菲的演出錄像,發現她在舞臺上基本沒什么動作,她打動人的,就是她清澈的歌聲。歌手,最本質的是什么?就是歌聲。
莊子說:“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樸素,原來最有力量。最樸素,最本質,最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