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你,因為你從來不讓人收拾爛攤子
前幾天有個妞和我吐槽,單位組織旅游,她負責訂票,讓同事們把身份證號碼發她微信,結果唰唰收到幾十條微信,有一半發過來的是身份證的照片,還有的雖然發了身份證號碼,卻沒留下姓名。
面對十幾張照片,她瞬間傻眼了,為什么就不直接輸號碼給自己呢?難不成要讓她一個一個數字敲出來?
這種只圖自己方便,完全不考慮對方感受的情況,在生活中并不少見。
丟垃圾不看可回收與不可回收,兩個垃圾箱里亂丟一氣;公共食堂的餐盤不收,吃完飯起身就走;去超市購物,拿到購物筐里又不想要的商品,不回歸原位,而是隨手就放到某個貨架上邊……林林總總,舉不勝舉。
的確,這樣做會讓自己很方便,可后續卻必須有人花費大量人力物力,為這種不良行為“買單”,或者說得通俗一點兒,叫必須有人幫忙“擦屁股”。
雖然這個詞俗不可耐,卻直指重點:因為很多時候處理爛攤子的人,真的是要忍著不爽甚至惡心,才完成的啊。
我現在都記得,在農村生活了一輩子的姥姥,教我的一些待人接物的基本原則,比如,遞人剪刀的時候,一定要剪刀尖對著自己,剪刀把對著別人,一則不容易傷到對方,二則對方好抓取。
姥姥還有一個習慣,那就是吃完飯,順手會把自己的碗洗干凈,她總說,做飯容易,洗碗卻是個考驗人的活兒,自己吃飯,自己洗碗,誰也不用麻煩。老太太一輩子都這樣,從來不愛給人添麻煩。
而姥姥這種“自己吃飯自己洗碗”的做法,我上大學后,在一位教授身上看到相同的影子。
大家知道,老師上課一般會寫板書,別的老師下了課就走了,而這位教授,每次都會認真地將他寫的板書擦干凈。
開始我還以為是偶然為之,后來發現,這位教授每次都會這樣做。我還特地問過這位教授,為什么每次都要自己擦黑板?
他笑瞇瞇地反問我:我寫的,我不擦,難道等著下一位老師擦嗎?我說可以讓學生們擦啊,我們有值日生的。他再次笑著說:我又沒有寫五十黑板的板書,不需要麻煩別人。
后來我才領悟,這位教授和我鄉下的姥姥是同一類人,他們只是不愿意麻煩別人,一個是鄉下村婦,一個是大學教授,他們身上卻閃耀著同樣的光芒。
那就是,自己的“爛攤子”盡量自己收拾,與人方便的同時,問心無愧。
這原本應當是一個人對自己最起碼的要求,遺憾的是,很多人做不到。難怪有人說,以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根本用不著拼天賦,同理,以大多數人為對方的著想程度,你只要稍微體貼一點兒,對方就會很滿意。
沒辦法,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對自己要求太低,對別人又要求太高。說到底,是沒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
我記得以前,曾經去一個遠房伯伯家玩,伯伯家有個兒子,我應當叫堂哥,他眼睛不太好,嚴重弱視。伯伯家東西收拾得都很整潔,東西擺放也都遵循嚴格的位置,為的是堂哥方便。
可惜當時我不懂,那時候人也小,覺得這也好玩,那也新鮮,這個也想動,那個也想動。媽媽勸我不要亂動人家東西,可那時我太淘氣了,得到伯伯允許后,禁不住好奇,把堂哥的玩具玩了個遍。
我們要回家的時候,媽媽要求我把玩具都回歸原位,伯伯忙說不用,媽媽還是要求我必須將玩具收好。我當時還挺不樂意的,因為伯伯明明說不用了,覺得媽媽太小題大做。
回去的路上,媽媽語重心長地和我說:在得到允許后,可以玩別人家的玩具,但是你堂哥眼睛不好,你不將玩具回歸原位,他就會找不到,一則會給他帶來麻煩,二則還會給人留下沒教養的印象。
很久之后,我才明白這是很重要的一堂課:那就是盡量別讓人幫你收拾爛攤子,這不止涉及一個人的修為,還可以上升到教養問題。
什么是教養?不給人制造麻煩,就是最好的教養。
這話聽上去很簡單,做起來也不難,然而很多人卻無法做到,無非因為我們太利己了。
而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卻要麻煩很多,誰都想圖省事,人人都圖省事的結果,是注定有人不省事兒,因為爛攤子總要有人收拾。
想不給人制造麻煩,設身處地地想一下就OK了。
試想一下,你愿意給人收拾爛攤子嗎?如果不愿意,那么就盡量從不給人制造爛攤子做起吧?!?/p>
作者簡介:李清淺,已發表小說雜文等近百萬字,專注細瑣生活中的美好,講故事、聊感情、話家常。即使生活給了我一地雞毛,我也要把它扎成漂亮的雞毛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