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力,是對平庸生活最好的回擊!
文 陸JJ
一位國內有名的小說家來學校開講座。
提問環節一位觀眾問:普通人應該如何成為一名小說家,當我們的經濟收入無法支撐理想時,應該如何平衡?
小說家給他的答案是這樣的:
“今天回到宿舍,打開電腦,雙擊一個叫word文檔的東西,敲下第一個字,你就已經是小說家了。”
這句話很簡單,簡單到深刻。
那些我們所認為的遙不可及的東西,其實離我們無比之近。
那些我們以為要百轉千回才能望見的路,其實隨時能被我們踩在腳下。
01
“不管了,先搞起來再說!”
11年夏天,我想和幾個同學搞一個校園的水果外賣平臺,猶猶豫豫了半個學期,各方面條件不成熟,還是沒開始弄。最后快憋死了,幾個人達成共識:不管了,先搞起來再說!
經過一連串折騰,借教室通宵開會,寫創業策劃書,找便宜的場地,到處拉人投錢,還申報了本地大學城的創投項目。最后項目失敗,無人問津,不了了之。
結果很慘,但我爽了。
畢竟做過了,知道怎么回事,輸了也認。
這件事給我的“執行力”帶來巨大的提升,當時我就給自己的人生行為準則里加了這四字真言:先搞起來。
當你想做什么事的時候,不論它是什么,先搞起來。
02
“我想開餐廳”
那年創業項目失敗后,我終日無所事事。整天跟個呆逼似的,也不知道該干嘛。
窩在宿舍里打游戲,于是Dota水平有了顯著提升。
某日又突發奇想,覺得未來有機會能開餐廳,似乎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當時“先搞起來”的人生信條又影響了我。
可問題是我一絲大學生,開個燒烤攤都困難,不可能開得起餐廳。于是我開始尋求機會,決定先挑幾家市中心的餐廳打工,了解餐廳的運作模式。
我去學校就業中心請求老師幫忙介紹餐廳的兼職,但學校沒這方面的對口資源。當時針對大學生兼職,沒有靠譜的網站。
后來我腦子一熱,決定自己上街找。所謂的上街找,真的就是上街硬找,一家家找人問。
剛開始都沒臉推人家門,后來臉皮就練得和城墻一樣厚了。“您好,請問你們這收兼職嗎?”基本上10家里面有5家會有,畢竟餐廳的就職人員流動性大,洗碗工、后廚幫工、傳菜的均可兼… …
找工作的那一個月,我日均步數35000步,后來再也沒這么高過。上海的愚園路、華山路、思南路、淮海中路… …
記得12年的時候我在這幾條路上的好幾家餐廳都打過工。
認識N多餐廳老板,日常扯淡之余,沒事就多問他們關于開餐廳的各種問題。有時候問得太具體了,他們甚至懷疑我是食監局派來的臥底。后來我沒有開餐廳,但這段經歷成為我人生經驗的一部分。
其中的過程,有無數使我受益的部分。
03
“先搞起來”這個行為,
在99%的情況下都是穩賺的。
不少人在想做一件事之前,會經歷漫長的心理掙扎期。
時間在掙扎期中溜走,起初的熱情也死于慢性消耗,最后被磨得一絲不剩。
很多人沒意識到,只想不做,是一筆穩虧的買賣。既投入時間成本和精力成本,又毫無收益。甚至你所做的其他事,也會被這種心理掙扎所影響。
那你不如去把它給做了,成不成不是關鍵。關鍵的問題是,你上路了。
你在路上,而不是只能眼睜睜地在跑道邊看別人跑。
“先搞起來”這個行為,在99%的情況下都是穩賺的。
多數人會陷入思維黑洞,即“做”還是“不做”。整天糾結在這一種矛盾的二元情緒中,似乎錯一步就是毀滅。
其實只要我們切換思維方式,一切都能得到改觀。
不要去想“做”還是“不做”,只想著“做”。
因為我們能夠被我們糾結著反復去想的,一定是我們真正意義上想做的事,不然它不會存在。
一旦我們把思維聚焦在“做”上,大腦便開始切換路徑,不再糾結,而是轉向“怎么做”的流程化思考。
舉個例子,曾經我跟過的一個上司,他很忙,老婆也忙,但還得照顧家里孩子。上司很胖,但想健身,可去健身房對他這種忙成狗的人顯然是不可能的。我之前有過少量健身經驗,他問我怎么辦。
首先,我告訴他,做。
先做起來,再思考解決辦法。
最后想出一個法子:下班后把健身教練請到家里,另外把家里的儲藏室改為一個小的健身空間,購置少量器材。這對他的健身需求來說,足夠了。
對我的上司而言,時間和空間才是稀缺資源,錢對他而言不是問題。
04
在你與事情之間建立“最短路徑”
讓大腦切換路徑,直接跳過“if”,而是聚焦在“how”上。
一旦如此,大腦強大的調控能力會告訴你如何應對。只想不做的思維路徑,低級且低效。
高手的做法向來都是先搞起來,邊做邊看,邊走邊調控。來一個問題,解決一個問題。來兩個,干一雙。來三個,干一組。
有人向維珍創始人理查德?布蘭森請教處理難題的最好方式。他直接甩了一句:“管他呢,做了再說。”
所謂的“先搞起來再說”,實則也是在你與事情之間建立“最短路徑”。
直接上手做事,不BB。
有人整天嚷嚷著要學日語韓語西班牙語、德語法語阿拉伯語… …真的想學?最簡單的方式,你去報個班??!
我始終認為報班除了系統學習外,還能把人逼上跑道,形成良好的學習節奏。不管別的,先把自己逼入學習期。上了跑道,再懶的人,都能自然而然地跑起來。
決定一個人努力程度的往往不是人本身,而是機制。就像只要你走上跑步機,當它開始運轉,你就一定會跑步,不得不跑步。
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機制與環境下,會呈現出兩種形態。好的機制,就是好的環境。先搞起來,你才有機會進入那個環境。
有個大學同學一直想去印度,那會兒剛好有個印度訪學的機會。
我說,你去啊。他搬出一堆理由,一會兒說那兒不安全,一會兒說自己身體不行,一會兒說想存多點錢再去,多準備準備。
“再準備準備 ”幾乎是全球通用懶癌患者的教科書式借口。
因為完美的準備是不存在的。我們永遠也不可能準備好。我們能做的只有出發,直搗那件事的核心地帶,而不是始終如禿鷹般,在外圍地帶盤旋。
05
“只要開始行動了,
就已經干掉了50%以上的競爭者。”
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又細想了一下。從小到大我獲得的或小或大的成就,都沒有準備好。唯一的區別僅僅是我做了而已。
只要開始行動了,就已經干掉了50%以上的競爭者。
先搞起來再說,這些年我始終在訓練自己的這個思維。能花1分鐘做完的,不花2分鐘。自己想做的事,立馬找具體的,可實現的方式。
對于內心混沌,目標感弱的人來說,這一點更為重要。當你做著做著,你就會發現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
現在我找到了真正想做的事,雖然與當年所求相去甚遠,但我依然為此開心并感謝當年的自己。感謝曾經的我做了很多事,走了很多路。至少做過,沒縮手縮腳。它們看上去不夠冷靜,甚至是一條無比錯誤、無比沖動的路。
可也正因為它們的存在,讓我無比確信:我現在走的這條路,是對的。
超強的執行力,是對平庸生活最好的回擊!
The End
- 上一篇
你吃飯的樣子,就是你最真實的樣子
人們常說,看一個人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吃一頓飯。在面對食物時,人會本能地放松,自然而然地把平時的習慣流露出來,暴露出最真實的樣子。一次和友人去吃火鍋自助。座位是在餐廳中央的屏風后面,人們熱火朝天的吃飯場景盡收眼底,頗有點鬧中取靜的味道。
- 下一篇
蔡康永:聊天時每個人都想聊自己
古古和阿男即使是在最親密、最如膠似漆的時候,很遺憾,他們也仍然各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這是世界的真相: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當阿男在投資上踩到地雷,慘賠五十萬的那個晚上,如果古古正在因為月經來而整晚肚子痛的話,那么,不管他們兩人多么努力地關心對方,真正最讓他們痛苦的,仍然是他們各自的痛處:阿男的五十萬、古古的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