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我寧愿單身
人之于婚姻猶如圍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想進來。究竟是里面好,還是外面好,永遠沒有定論?;橐?,或者是單身,話題本身就過于嚴肅。我僅以自己的一點愚見分享關于對婚姻與單身的思考。
老姑娘恨嫁、戀愛長跑逼婚的故事現在屢見不鮮。似乎大多數姑娘對婚姻都抱有無限美好的想象跟期待。是啊,傳統主流的價值觀必然是如此。女人到了一定年紀就是逃不開要結婚生子宿命般的教條。
即使諸如“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這樣高調的口號。即使現在的女性越發獨立,婚姻不再是唯一的歸宿追求。但無論是過去,還是包容性越來越廣的現在,終身不嫁、或者不娶,都不是隨大流的表現,沒有幾個人真正有勇氣坦然做個這樣異類。最終還是迫于這樣那樣的原因理由中而投降淪陷。
當我還是小姑娘時,對婚姻同樣充滿期待,把每一場戀愛都當成最后一次,每一次都抱著結婚為目的的去談。往往飛蛾撲火,用力過猛,不得善終。好在最終,我還是找到愿意娶我的如意郎君,步入了我向往已久的婚姻殿堂。
然而,到了不同的年紀,對事物會有不同的認知。二十歲我想結婚,到了三十歲,假如我沒結過婚的話,即使只能談一輩子無法善終的戀愛。我也不會選擇婚姻。
倒不是受多么天大的委屈,經歷了多么悲慘的變故,才會對婚姻有這般偏激的看法。我婚齡不久,美滿幸福,雖然小打小鬧頻繁,至今亦還在可以接受的程度。在我看來,婚姻自有迷人之處。“結發為夫妻恩愛兩不疑”“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愿得一人白首不相離”我們不正是被這些浪漫的詩句所打動,才會心向往之。想象能與一人和和美美恩恩愛愛攜手相伴滿頭銀發、兒孫繞膝、共享天倫是件多么浪漫美好的事情。
然而,在當下這個浮躁嘈雜的社會,能得到這樣一份圓滿的婚姻,著實不易。來自周遭的干擾誘惑太多,即使敵得過這般考驗。也會隨著時間的拉長,愛情變親情,癡纏浪漫變柴米油鹽。世俗庸常成了常態,生活寡淡如水,激情不再。情變、猜忌、爭吵、麻木、厭倦將會充斥著生活。這并非消極,更不是臆想,這是你必然要接受的二分之一威脅。即使明白這就是愛情的本質、婚姻的本質、生活的本質,我也無法面對接受,不愿眼看著愛情被生活蹂躪成這般模樣。
綜上,如果可以,我更愿追求純粹平靜。有愛或者無愛,一個人,有沒有人陪伴,都不那么重要。
舉幾個所謂“孤獨終老”的例子。
女有張愛玲。晚年獨居美國,被發現時,已死去數日,因無人知曉過程,人們卻過度揣測她去世的悲慘模樣,沒有常規的老伴作陪,兒孫繞膝甚至沒有收入家徒四壁??胺Q晚景凄涼的典范。然而事實呢,張愛玲去世是有數萬遺產,并非后人想象的揭不開鍋。年輕時經歷過的那段不完美的愛情,苦與樂,都足夠她回味后半生,你不能說她因此就孤獨凄涼。她不過是在晚年,選擇了一種你我都無法理解的生活方式而已。
男有金岳霖。即使終身不娶,為林徽因苦等一生,哪怕只能毗鄰而居,遠遠照應。你也不能說他沒有樂在其中。如果當初林徽因選擇了金岳霖,結成連理,過著和梁思成一般的居家生活,在林徽因多情的折磨下,生活瑣碎的磨礪下,還會視一直視林徽因為女神?
近有年近花甲的楊麗萍,即使終身不嫁做個老姑娘。人照樣活得悠然自得,超凡脫俗,令人無法復制企及。你更不能說她的人生因為沒有婚姻就不圓滿。
人無非都是內心空洞懼怕孤獨的動物,才會如此排斥單身。然一旦讓自己成為自己生活的重心,有寄托,有目標,內心強大充實,讓自己擁有足夠多可以使自己快樂的源泉。那么一個人,就不再是件可怕的事情。
單身較于婚姻,可以沒有愛人,沒有孩子,可以統統什么都沒有。但它有自由,自由足已讓你的單身生活充滿無數可能,這些可能不一定需要兌現,因為擁有“可能”本身,就已是一種幸運。
最終單身與否,幸福與否,都取決自己的心態個性。有人視柴米油鹽為人生目標,和追求大山大水是兩種不同的心境。選擇即承擔。別了無牽掛時羨慕別人成雙對,身系家庭責任時卻又羨慕別人自在灑脫。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大概就是這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