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靥侵嗅t有招 生活中如何預防糖尿???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周潔瑩 通訊員胡嘉鴻
明明很小心了,怎么血糖還是一下子就高了?到底該怎么忌口才好?其實,糖尿病血糖升高并不可怕,要命的是可能累及心、腦、神經、腎等身體器官和組織,引發各種并發癥。日常生活中到底該怎樣控制血糖?
近日,由廣東省中醫藥局指導,廣東省中醫藥學會、廣州日報報業集團主辦的“嶺南中醫科普大講壇”最新一期請來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劉敏教授,為糖友講解中醫藥對付糖尿病的妙招,并提出日常食療、起居運動等方面的實用建議。
中醫藥控糖有“奇兵”
劉敏介紹,糖尿病的發病跟生活方式有很大關系,吃多動少自然容易導致血糖升高,健康管理和良好的生活飲食方式顯得尤其重要。
糖尿病早期十分隱蔽,往往發現時已經比較嚴重,不少人等到糖尿病急性并發癥酮癥酸中毒發生才被確診。實際上,糖尿病最普遍易識別的是“三多一少”的癥狀:多飲、多尿、多食、消瘦。如果一段時間突然有“三多一少”癥狀出現,千萬不要大意。
劉敏說,在降低血糖、逆轉糖尿病并發癥方面,中醫藥陣營里面不少“奇兵”都有制敵“殺器”,比如,黃連、忍冬藤、翻白草能夠以苦制甘;石膏、知母、生地能以寒制熱;人參、黃芪、熟附片能夠以補制虛;四逆湯、附子理中湯則有以溫祛寒的本領。這些中藥針對不同體質人群能夠各自發揮作用。需要留意的是,中醫藥的使用必須辨證施治,不能盲目自行服藥,務必在醫生指導下用藥。比如黃連以苦制甘,但性質苦寒敗胃,體質虛寒脾胃虛弱的人就不一定合用了,一定不能自行服用。
血糖指標怎么看?記住“7和11”
糖尿病患者人數眾多,當下我國大約每10人中就有一名糖尿病患者。普及糖尿病的防治知識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很多人都知道通過看血糖的指標可以診斷糖尿病和評估病情控制的效果,但這個指標的多個限定條件很多人其實一知半解。
糖尿病有什么樣的診斷標準呢?劉敏介紹,醫學上最重要的診斷依據是血糖指標:正常健康的血糖范圍應該在3.0-6.1mmol/L之間,如果指標達到以下標準:空腹血糖≥7.0、餐后2小時血糖≥11.1、隨機血糖≥11.1、糖化血紅蛋白(HbA1c)>6.5%,那就基本可以診斷為糖尿病了。這就是血糖的“7和11”標準。
需要提醒的是,空腹血糖在6.1-7.0之間還不能診斷為糖尿病,但也屬于疾病的前期,需要拉響警鈴;而“餐后2小時”指的是從用餐開始后的兩個小時,而不是用餐結束后。
同時,隨著年齡的增長,血糖指標的控制標準可以相對放寬——70歲放寬到7,80歲為8,90歲為9。
劉敏提醒,定期監控、記錄血糖,做好“功課”,還可以提高就診效率,讓醫生快速掌握情況。
另外,患者還需要每三個月檢測一次糖化血紅蛋白指標。血糖指標的檢測很容易受進食的影響,糖化血紅蛋白是醫生診斷的另一個重要參考指標。
生活中如何預防糖尿???
飲食:
對于糖友和有糖尿病風險的人來講,生活中吃什么不會升血糖?首先要先了解不吃什么。最顯而易見的是太甜、含糖量高,一入嘴就感知甜的甜膩食品。其次是稀粥、米糊等,淀粉含量高,容易快速升高血糖,造成血糖大幅度波動,增加胰島B細胞負擔。需要提醒的是,進食不要過飽也很重要,過飽同樣容易造成血糖升高;同時不要為了“節約”而經常進食殘羹剩飯;也不要只圖口感好吃,就只吃精制的大米。
同時避免吃與體質偏性相悖的食物,要多關注食物的偏性。比如體質虛寒者,少吃寒涼性食物,多吃溫熱食物。“天上飛的”禽類偏溫熱可以多吃,海底生存的蝦蟹是寒性食物,可以少吃,免得拉肚子。食物偏性也可以幫助糾正人體體質的偏頗。虛寒體質還應該少吃花旗參??傊?,熱者寒之,寒者熱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
劉敏提醒大家,不要神化“藥膳”。中藥材放太多,影響食物風味,不如直接喝中藥,更不要盲目追隨偏方驗方。
建議多吃五谷雜糧,比如蕎麥、燕麥、豆類、番薯(適量)、玉米、山藥、粉葛、谷糠餅等,既解決飽腹感又不易升血糖。晨起常喝姜棗茶,生姜能散寒、開胃、解毒,大棗健脾養血、美顏。另外,蔥、姜、蒜、花椒、芫荽都是糖友適宜的食物;動則氣喘、汗多惡風寒者,可常喝人參黃芪水;心情煩躁、難以入眠者,不妨喝些蓮子心水。
起居:
首先要堅持早睡早起、生活規律。辰時起,亥時眠,午未小憩心腦健。按照古人的經驗,宜清晨6時聞雞起舞,盡量晚上11時前入睡。不要熬夜,否則就會引來糖尿病、腫瘤、失眠、疲勞綜合征、多汗、盜汗、小便失禁等問題。
日常還要注意適當運動,動靜結合,勞逸結合、心境平和、豁達心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