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物聯網時代:保護隱私是否為時已晚?
物聯網(IoT)是指物理對象和設備通過互聯網相互連接并交換數據的網絡。物聯網領域出現于2000年代中后期,當時人均互聯網連接設備數從2003年的0.08臺迅速增長到2010年的1.84臺。2020年,物聯網兼容產品數量首次超過非物聯網產品數量。到2025年,預計全球物聯網連接將超過300億次,平均每人將擁有近4臺物聯網設備。
這些物聯網設備的復雜系統將有益于并幫助我們日常生活的許多領域,但同時也將收集大量的個人數據,并對隱私構成嚴重威脅。隨著進入物聯網時代,物聯網設備的開發者、制造商、監管機構和消費者必須共同努力,解決這些主要的隱私和安全問題。
物聯網和隱私的概念通常被描述為彼此直接對立。如果物聯網的目標是互聯,而隱私的目標是保持事物的自給自足,那兩者如何共存?聯合國1948年的《世界人權宣言》第12條規定“任何人的隱私、家庭、住宅或通信都不得受到任意干涉……”,并明確規定了在家中的隱私權。
但在物聯網時代,消費者采用能夠24/7全天候記錄和監控的智能家居技術,那隱私權將受到怎樣的影響?亞馬遜的Alexa等產品已經可以記錄任何連接設備的音頻和使用數據,并且亞馬遜可以無限期地存儲這些信息。通過物聯網實現的家庭設備記錄的潛在個人數據,將對第三方具有巨大的價值。例如,廚房的智能冰箱,可以幫助保存庫存;智能烤箱或微波爐可以記住特定的食譜或食物的設置;這些都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但是,健康保險公司可以利用從這些電器收集到的信息,根據用戶的飲食計算費用。
同樣地,隨著物聯網設備進一步集成到汽車中,汽車保險公司將能夠使用提供的數據來確定用戶的保單。一個真實的例子,一名開著公司汽車的員工在午休時被經理跟蹤,并因參加當地的脫衣舞俱樂部而被解雇。該員工以不正當解雇成功地起訴了公司,并辯稱這種跟蹤行為侵犯了其的隱私。而這種情況下,就會出現關于誰最終擁有并應該有權訪問從物聯網設備記錄的數據的問題。是消費者、雇主、制造商,還是保險公司也會提出索賠?
鑒于既定的隱私權,人們很容易認為消費者應該控制自己的數據,尤其是在自己家中收集的數據,但情況并非總是如此。已經有幾個來自物聯網設備的數據被用作刑事案件證據的實例。最終,決定在物聯網時代對隱私的合理期望將留給立法者。
盡管歐盟試圖通過2018年實施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等立法來解決數據隱私問題,但在美國,仍然沒有數據隱私法或聯邦一級的中央數據保護機構。政府應該與制造商和消費者合作,回答一系列數據隱私問題,以起草切實可行的物聯網法規。
盡管數據隱私法可能能夠解決如何從物聯網設備收集和使用個人數據的問題,但物聯網設備的安全性也需要仔細審查。物聯網有一個方面,經常被公眾忽視,即通過將許多數字設備互聯,單個設備中的任何安全漏洞都將影響整個系統。
FrankAbagnale(世界知名的網絡安全專家和著名的騙子,電影《逍遙法外》(CatchMeIfYouCan)就是以他的生活為基礎的)表示,對智能家居設備進行一次黑客攻擊,就有可能從網絡上的其他設備(無論是攝像頭還是麥克風)收集敏感的個人數據。這種黑客攻擊風險擴展到所有物聯網基礎設施。就汽車而言,大多數計算機體系結構都是汽車封閉和孤立系統的時代的殘余。
然而,在物聯網時代,汽車正在成為傳遞大量GPS和診斷信息的全球網絡的復雜成員。網絡安全專家已經證明,利用物聯網的汽車可以被黑客攻擊,以跟蹤司機,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可以操縱系統引發事故。安全漏洞也適用于收集和存儲個人信息的公司。2019年,PonemonInstitute的一項研究得出結論,僅在三年內,由不安全的物聯網設備引發的商業數據泄露就翻了一番?,F在,大多數醫療保健組織現都采用物聯網設備,隨著越來越多的高度敏感的健康數據以數字方式存儲,患者數據的隱私將面臨重大風險。
最近,新加坡一家名為SingHealth的公司遭到黑客攻擊,暴露了100多萬名患者的敏感數據,包括DNA資料庫。這一事例,表明患者隱私受到的威脅越來越大。因此,立法者在處理隱私與物聯網之間的關系時,也有必要考慮網絡安全問題。
隨著越來越多的支持物聯網的設備進入市場并被公眾采用,建立物聯網系統的可信度至關重要。工業互聯網聯盟(IIC)將物聯網系統的可信度定義為五個主要特征:安全性、安全性、可靠性、彈性和私密性。
目前,消費者對提供物聯網設備的公司保護其私人數據的能力的信任度非常低,沒有一個行業能夠獲得超過50%的信任度。有趣的是,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不僅關心數據隱私,且愿意根據隱私政策做出購買決定。但遺憾的是,絕大多數消費者不了解隱私政策,或者他們的數據的風險以及有關物聯網設備隱私和安全的相關信息并不容易獲得。雖然美國的立法者已經提議增加清晰、簡潔的標簽來告知消費者,但并沒有對這些標簽的內容進行指導。
隨著企業紛紛推出物聯網技術,監管機構必須讓他們負責收集和處理來自物聯網設備的數據,并確保消費者意識到這些做法。政府需要與設備制造商和消費者權益倡導團體建立聯系,建立強大的行業標準來保護物聯網數據。在數據隱私協議中包括物聯網專用語言,并引入保護個人權利的法律。在物聯網實施重新定義隱私之前,現在必須制定解決這些問題的明智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