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 id="r5333"></em>
<form id="r5333"></form><form id="r5333"></form>

<form id="r5333"></form>
<address id="r5333"><form id="r5333"></form></address>

<form id="r5333"></form>

    <noframes id="r5333">

      940百科知識

      首頁  人文百科

      人文百科

      臺灣的前世今生

      2022-12-28人文百科187

      臺灣

      一、歷史變革

      1.史前時期。

      臺灣同大陸的淵源深厚而久遠。遠古時代臺灣與大陸相連,約幾百萬年前由于地殼運動,部分陸地下沉,海水進入,形成臺灣海峽,臺灣島才與大陸分離。

      臺灣早期住民中大部分從中國大陸直接或間接移居而來。1971年和1974年兩次在臺南市左鎮區發現了臺灣迄今最早的人類化石“左鎮人”。左鎮人和北京周口店的山頂洞人有親緣關系,同屬中國舊石器時代的晚期智人,于3萬年以前從大陸經由福建長途跋涉移居臺灣,是最早開發臺灣的先驅。臺灣早期住民中還有少部分屬于尼格利陀地域人種的矮黑人和屬于琉球人種的瑯嶠人。上述臺灣早期住民是臺灣原住民族(高山族)的祖先。

      2. 夏商時期。

      臺灣屬于九州中的揚州。

      3.三國時期。

      吳王孫權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率一支由一萬余名軍士、三十多艘船組成的船隊到達夷洲(今臺灣),是中國大陸居民利用先進的文化知識開發臺灣的開始。三國東吳丹陽太守沈瑩的《臨海水土志》詳細記載了當時臺灣的生產和生活形態,是世界上對臺灣最早的記述。臺灣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230年。

      4.隋代。

      大陸和臺灣的接觸增多。隋煬帝曾3次派朱寬、陳棱等人前往流求(今臺灣)。9至10世紀的唐末宋初開始有漢族人定居澎湖。

      5.宋代。

      漢族人民在澎湖已有相當數量。漢人開拓澎湖后開始向臺灣發展,帶去先進的生產技術。12世紀中葉南宋將澎湖劃歸福建路晉江縣(今福建晉江)管轄,并派兵戌守。大陸和臺灣的聯系日漸頻繁。

      6.元朝。

      進一步加強對臺灣的管理。元世祖曾派員到臺灣宣撫,并在澎湖設澎湖巡檢司,隸屬福建泉州路同安縣(今福建廈門),雖然沒有直接將臺灣島并入其內,卻是中國中央政府對臺灣地區的首次官署設置。

      7.明朝。

      初期仍設澎湖巡檢司,直至1387年因實施海禁而廢除,并把居民遷到漳州、泉州一帶。1563年考量沿海治安等因素,復設澎湖巡檢司。明朝以后大陸與臺灣的人民往來不絕。永樂年間鄭和率船隊曾在臺灣停留。17世紀20年代的明朝末葉大陸居民開始大規模移居臺灣,給臺灣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以極大推動。其時福建人顏思齊、鄭芝龍為抗拒官府欺壓率閩粵居民遷居臺灣,一面從事農耕、貿易,一面組織武裝力量抗御倭寇和荷蘭人。1628年閩南大旱,百姓無以為生,鄭芝龍組織災民數萬到臺灣墾荒定居,各地逐漸形成許多村落。臺灣自此進入大規模開發時期。

      8.荷蘭、西班牙殖民統治時期。

      隨著15、16世紀的地理大發現,世界進入海權時代,歐洲新興的海權國家紛紛往亞洲拓展勢力。1624年屬于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荷蘭殖民者為建立與中國、日本貿易的據點侵入南臺灣。1626年至1642年西班牙殖民者也曾侵占北臺灣,后被荷蘭人驅逐。荷蘭殖民者盤踞臺灣38年,在今臺南市修筑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和普羅民遮城(今赤嵌樓)作為殖民統治的中心,為增加米、糖等農作物產量招募福建沿海和澎湖居民遷往臺灣開墾。荷蘭殖民者實行強制統治,把土地據為已有,強迫人民繳納各種租稅,掠奪臺灣的米、糖,將其收購的中國生絲、糖和瓷器經臺灣轉口運往各國,牟取高額利潤。

      荷蘭殖民者的統治激起了臺灣人民的反抗。1652年郭懷一領導了最大規模的一次武裝起義,雖最終被鎮壓,但表明荷蘭殖民統治已出現危機。九年后他們配合民族英雄鄭成功驅逐荷蘭人,收復了臺灣。

      9.明鄭時期。

      鄭成功收復臺灣鄭成功是鄭芝龍之子,1624年生于今日本長崎縣平戶市,早年以廈門為根據地起兵抗清,被南明永歷帝封為延平王。因進攻南京受挫,后回師廈門大修船艦,傾力籌劃驅逐侵據臺灣的荷蘭人,收復國土。

      1661年4月,鄭成功留下部分兵力守衛廈門、金門,以大明招討大將軍國姓爺的名義率2.5萬將士及數百艘戰艦,從金門料羅灣出發,經澎湖向臺灣進軍。4月30日鄭軍在鹿耳門(今屬臺南)登陸,在民眾積極支援下與荷軍展開多次激戰,最終將荷蘭東印度公司臺灣長官揆一和殘敵圍困在熱蘭遮城內。鄭成功在致揆一的“諭降書”中嚴正指出:“然臺灣者,早為中國人所經營,中國之土地也,……今余既來索,則地當歸我”。圍城9個月后,臺灣長官揆一于1662年2月1日不得不簽字投降。至此中國人民收回了被荷蘭殖民者侵占的寶島臺灣。

      鄭成功收復臺灣后改赤嵌樓為承天府,設一府二縣,另設一司為澎湖安撫司,總稱臺灣為東都,后鄭經改稱東寧。為紀念故土改稱熱蘭遮城為安平鎮。同時實行屯田政策,令數萬軍眷隨軍赴各地大力墾荒,在南部和西部形成一大批村鎮。

      鄭成功收復臺灣后僅4個月即病逝,時年僅39歲。爾后其子鄭經、孫鄭克塽前后治理臺灣22年,獎勵制糖、制鹽,興辦工商業,發展貿易,開辦學堂,改進原住民的農業生產方式,推動經濟、文化迅速發展。明鄭末期臺灣人口已近趨20萬。

      10.清朝時期。

      明鄭政權末期與清政府處于軍事對峙狀態,逐步演變成地方割據政權。1683年7月8日,清政府派福建水師提督施瑯率水陸官兵2萬余人、戰船200余艘,從銅山(今屬福建漳州)向澎湖、臺灣進發。清軍向澎湖守軍發起攻擊,鄭軍潰敗。鄭克塽率眾歸順清政府。至此臺灣在清政府直接統治之下。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清朝設置臺廈道,臺灣與廈門共署,設一府三縣,置臺灣為一府,稱臺灣府,府治設在今臺南,下轄臺灣縣(今臺南)、鳳山縣(今高雄左營)、諸羅縣(今嘉義),隸屬于福建省,道署設于廈門。臺灣重新納入中國中央政府的統一管轄之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與大陸的聯系更加密切,成為國家統一整體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1727年,臺廈道分出臺灣道,道署移至今臺南,設一府四縣二廳。1811年,不包括山地的原住民族,臺灣居民已超過200萬人,多數是來自福建、廣東的移民。移民大量開墾荒地,使臺灣成為新興的農業區域,并向大陸提供大量稻米和蔗糖。由大陸輸入的日用消費品和建筑材料等使臺灣經濟得到相當程度的發展。此時臺灣與福建、廣東來往十分密切,中華文化更加全面地傳入臺灣。19世紀中葉西方列強侵略矛頭直指中國,中國邊疆危機四伏,而臺灣戰略地位顯要,成為英、美、日、法等列強武力侵犯的重點。由于西方列強逼迫中國開放通商口岸,1860年起臺灣(今臺南安平)、滬尾(今新北淡水)、雞籠(今基隆)、打狗(今高雄)相繼開港。開港后洋行林立,茶、糖、樟腦賺取大量外匯,刺激經濟、社會快速變遷。明治維新伊始日本確立“開疆拓土”的侵略總方針,琉球(今日本沖繩)和臺灣成為其對外擴張的首選目標。1874年5月日本以琉球漂流民在臺灣被殺為借口入侵臺灣,10月中日簽訂《北京專約》,雖然清政府對日本作出妥協,但《北京專約》仍表明中國對整個臺灣行使主權。日本第一次對外侵略擴張首選的目標即為臺灣,給清政府敲響了警鐘,也暴露了日本霸占臺灣的野心。此后清朝官員提出臺灣設省的建議。1883年法國挑起中法戰爭,戰火擴大到中國東南沿海,侵略目標首指臺灣,使得劉銘傳被清政府重新啟用派往臺灣。劉銘傳率部抗擊法軍,成功保衛臺灣。中法戰爭后,清政府為了加強海防,于1885年(清光緒十一年)將臺灣從福建省析出升格設立臺灣省,成為中國第20個行省,由劉銘傳出任臺灣省首任巡撫。1887年臺灣建省行政工作完成,下設三府十一縣三廳一直隸州,省會設于彰化縣橋孜圖(今臺中),1894年省會移至臺北。劉銘傳在臺灣積極推行洋務運動,清理田賦,增加財政收入,購買輪船,架設電報線,設立郵電總局,建造鐵路;購買軍艦,增設炮臺,設立機器局自造武器;成立煤務局,安裝新式采煤機器;設立興市公司,建街造路;創立西學堂、電報學堂,培養建設人才。臺灣現代化事業進展頗多,在馬關割臺前已是中國現代化最進步的省份之一。

      11. 日本殖民統治時期。

      1894年日本蓄意挑起中日甲午戰爭,翌年清朝戰敗,派遣李鴻章前往日本議和,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于1895年4月17日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臺灣和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消息傳出后舉國同憤,在北京會試的包括臺灣在內的18省千余舉人公車上書,反對割臺。臺灣全省哭聲震天,鳴鑼罷市。臺灣人民不愿淪為亡國奴,決定以自己的力量浴血奮戰、抵擋到底。1895年5月25日,為了免于被割讓,丘逢甲等臺灣士紳建立臺灣民主國,推舉原臺灣巡撫唐景崧任大總統,清軍將領劉永福任大將軍,率黑旗軍和以徐驤為首領的義軍等抵抗力量反抗日本的侵占,堅持了5個月的戰斗,歷經大小百余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慘重的代價,但因武器落后和后援不繼終遭失敗。6月7日日軍占領臺北。首任臺灣總督樺山資紀6月17日在臺北舉行始政儀式,正式建立起在臺灣的殖民統治。10月21日日軍占領臺南。面對如此不穩的情勢,日本設臺灣總督為殖民臺灣最高長官,實行武官總督專制獨裁的統治體制,在臺北設置臺灣總督府,為在臺最高統治機關,建立嚴密的警察制度控制臺灣社會,并復活保甲制度輔助警察政治。一戰后全球“民族自決”思潮高漲,日本調整統治政策,實施“內地延長主義”,改派文官總督,企圖把臺灣人民教化成日本國民。1937年日本全面發動侵華戰爭后,為徹底動員支持戰爭,重派武官總督鎮臺,推行“皇民化運動”,極力強化皇民思想教育,強制普及日語,鼓勵養成日式生活、改日本姓氏等,企圖從精神層面消滅臺灣人民的民族意識,將臺灣人民同化為日本的“忠臣良民”。太平洋戰爭末期除征兵制造成臺灣青年大量傷亡外,1944年后歷經盟軍25次大空襲,臺灣農工產值于二戰結束前降至最低。初期,日本實行“農業臺灣,工業日本”的經濟政策,榨取臺灣廉價的糧食與原料,推銷日本的工業產品,以甘蔗、稻米為中心的商業性農業飛速發展,但利益多被日本財閥所壟斷。1930年代日本侵略華南、南洋日亟,臺灣成為日本南進政策的跳板,故推動以軍需產業為重點的工業化,把臺灣當作日軍的補給地,臺灣進入半工半農的社會。1939年臺灣工業產值首次超過農業產值。日本為攫取更多利益及證明治理殖民地的能力,因而在臺灣引進許多近代化設施與制度,包括環境衛生的改善,殖民主義色彩濃厚的國民教育的推展,以及交通、水利、農業、金融等各方面的基礎建設。但日本實施差別待遇政策,臺灣人民在社會、教育等方面飽受歧視。在日本侵占臺灣的五十年間,臺灣人民從未屈服日本的殖民統治。初期以農民為主體的抗日武裝進行了持續20年的斗爭。后來,臺灣文化協會、臺灣民眾黨、臺灣共產黨等組織領導了民族抵抗運動。原住民抗日行動有莫那·魯道領導的霧社事件。許多臺灣人還從事政治、社會運動以爭取權益。1937年日本制造“七七事變”,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許多臺灣青年奔赴大陸參加抗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12月9日國民政府發布《中華民國政府對日宣戰布告》,明確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間之關系者,一律廢止”?!恶R關條約》自屬廢止之列。

      12. 戰后時期。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國發表《開羅宣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國際協定重新肯定了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國共同簽署的《開羅宣言》中規定:“日本所竊取于中國之領土,例如東北四省、臺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華民國”。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國,后又有蘇聯參加簽署的《波茨坦公告》中重申“《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中的條款,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經過8年的艱苦抗戰,付出巨大的犧牲,終于同全世界人民一道打敗了日本侵略者,使臺灣重新回歸祖國的懷抱,結束了臺灣人民蒙受日本奴役的屈辱歷史。臺灣人民歡天喜地,慶?;貧w祖國。國民政府將臺灣設置為中國的一省,省會定于臺北,任命陳儀為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行政長官。10月25日,中國政府在臺北公會堂(今中山堂)舉行臺灣省日軍受降儀式,臺灣省行政長官陳儀代表中國政府接受日軍的投降,并正式宣告:“從今天起,臺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權之下”。臺灣光復后,接管臺灣的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施政失當,官員貪污腐敗,軍警橫行,加上糧食恐慌、物價飛漲、失業嚴重,引起臺灣人民強烈不滿。因一件私煙查緝血案而引爆沖突,1947年2月28日,臺灣爆發反對國民黨政權、要求民主自治的運動。國民政府以“企圖顛覆政府,奪取政權,背叛國家”的罪名進行了血腥的殘酷鎮壓,數千人被殺、被捕,失蹤、逃亡的不計其數。國民政府在“二·二八事件”后將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改組為臺灣省政府。1949年,國民黨內戰失利,蔣中正(蔣介石)率部分國民黨軍政人員退踞臺灣,5月19日頒布《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布告戒字第壹號》(簡稱臺灣省戒嚴令),宣布臺灣處于戰時動員狀況,封閉全省,限制出入境,實行軍事管制,封鎖大陸消息,嚴禁一切違禁的言論、出版和罷工、游行等活動。12月7日,國民政府遷至臺北市。12月11日,國民黨中央黨部遷至臺北市。

      二、行政區劃

      臺灣地區現行行政區劃為2個省(臺灣省、“福建省”)、6個“直轄市”(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其中臺灣省下轄11個縣、3個市,省會位于南投縣南投市中興新村;“福建省”下轄2個縣(金門、馬祖),“省會”位于金門縣金城鎮。“福建省”與臺灣省分別在1956年和1998年將省級政府職能精簡,將大部分省級政府機關并入“中央政府”以精簡行政作業,僅保留象征性工作。

      欧美精品18vide0sex性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