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潮和落潮的主要原因
地球上的海洋每天都會出現有規律的潮汐現象,在漲潮的時候,海水會綿延不絕地從大海深處涌來。
而在退潮的時候,大量的海水又消失得無影無蹤。我們在感嘆大自然的神奇的同時,也會產生一些疑惑,比如說海洋為什么會漲潮和退潮?漲潮的水哪來的,退潮的水又到哪去了?
我們都知道,當一個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了改變的時候,一定是受到了力的作用,而海水的漲潮和退潮其本質也是自身的運動狀態發生了改變,因此在這個過程中海水必定也是受到了力的作用,那么是什么力呢?答案就是萬有引力。
牛頓告訴我們,引力在整個宇宙中無處不在,凡是具有質量的物體都可以產生引力,引力的大小與質量成正比,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在太陽系中,太陽的質量非常巨大,占據了整個太陽系質量的99.86%,其對地球的引力不可小覷,但因為月球與地球的距離非常近,所以月球引力對地球的影響遠遠超過了太陽。
因此我們可以簡單地認為,地球海洋的潮汐現象主要是由月球引起的,月球的引力會將地球面對著月球的一面的海水稍稍地“吸”離地球表面,于是就在這里形成了漲潮,漲潮的水哪來的呢?
其實地球的海洋是彼此相通的水域,在這種情況下,地球上其他海洋區域里的海水就會涌過來,與此同時,那些失去了部分海水的區域就形成了退潮,而退潮的水其實是去了漲潮的海洋區域。
在地球的自轉以及月球的公轉運動的過程中,月球與地球的相對位置會出現周期性的改變,所以地球上的海洋就會出現有規律的潮汐現象。
然而按照上述的說法,應該是地球每自轉一圈(也就是一天)海洋就會出現一次潮汐現象,但實際情況卻是,在每一天里,這樣的現象會出現兩次,具體而言就是,當地球面對著月球的一面的海洋在漲潮時,地球另一面的海洋也會漲潮。
這就有點讓人迷惑了,既然潮汐是月球引起的,那為什么地球背對著月球的一面也會漲潮?
在我們的印象中,月球和地球之間的運動關系就是地球穩穩地居中,只是月球繞著地球運動,其實這是不正確的。事實上,月球和地球都在圍繞著一個共同的質心運動,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不妨來看一下太陽系中的一個典型的例子。
上圖為冥王星和它的衛星“卡戎”的運行狀態,可以看到冥王星和“卡戎”都在圍繞著它們的共同質心運動,而由于冥王星的質量太小,以至于它和衛星的共同質心落在其自身的半徑之外。
其實地球和月球的運動狀態也與之相同,只不過地球的質量比較大,所以地球和月球的共同質心位于地球的自身半徑之內。
盡管如此,地球還是會圍繞著這個質心運動,在這個過程中就會產生“離心力”(注:“離心力”是為了方便討論非慣性系的相關問題而引用的一種虛擬力,其本質是物體慣性的體現)。
由于“離心力”可以讓物體遠離旋轉中心,在這種力的作用下,地球上的海水就會有向外逃逸的趨勢。
在地球背對著月球的一面,與“離心力”抗衡的除了地球自身的引力之外,還有月球的引力,但由于地球的直徑高達12756公里,這使得地球背對著月球的一面的海水所受到的月球引力明顯減小。
因此在這個位置,月球引力在與“離心力”較量中處于下風,這里的海面就會在“離心力”的作用下出現一定程度的升高,從而引起漲潮。
現在問題又來了,既然“離心力”可以讓地球上的海水向外逃逸,那么在地球面對著月球的一面,月球引力和“離心力”的方向就會是一致的,這兩種力疊加起來,這里的潮汐現象豈不是要變得更加劇烈了?
“離心力”的計算公式為 F = mω^2r,其中m代表物體的質量,ω代表物體身轉動角速度,r代表物體與旋轉中心的距離,由此可知,對于地球上的海水而言,其與地球和月球的共同質心的距離越近,所受到的“離心力”就越小,反之亦然。
地球和月球的共同質心距離地心4700公里,大概位于地球半徑的3/4的位置,我們可以看到,因為地球面對著月球的一面的海水更加接近這個共同質心,所以在這里其受到的“離心力”也會相應地減小很多,因此不會出現更加劇烈的潮汐現象。
總而言之,漲潮的水并不是憑空而來,而退潮的水也不是神秘消失,這其實是地球上的海水在引力和“離心力”作用下的周期性運動,基本上就是一個“左手換右手,然后再右手換左手”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