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 id="r5333"></em>
<form id="r5333"></form><form id="r5333"></form>

<form id="r5333"></form>
<address id="r5333"><form id="r5333"></form></address>

<form id="r5333"></form>

    <noframes id="r5333">

      940百科知識

      首頁  文章資訊  旅游資訊

      文章資訊

      走川鹽古道 探洞穴奇觀

      2021-11-27 17:08:09旅游資訊298

      利川謀道準備編輯兩本指南,一名謀道全域旅游指南,一名謀道全域攝影指南。

      此行目的是為每年夏天到蘇馬蕩休閑避暑的幾十萬名“候鳥”提供一些游玩的地方和攝影點。

      我們接下這兩個指南的拍攝任務,便開始了緊張的外出采風。其中最有意義、最難忘,也最艱難的就是中壩村的拍攝。

      過去,由川入鄂有很多青石板古道,這些古道除了你來我往的普通行走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功能,那就是運輸。無論是人力肩挑或是騾馬馱運,這些古道都是重要的路徑。其中馱運最多的就是鹽,所以這些青石板路又被稱為鹽大路。

      中壩村就有一條這樣著名的古鹽道,它西起原四川今重慶萬州的龍駒,東到利川謀道與其他的大路相連。這條昔日繁忙的交通要道卻在日益發展的高速公路和鐵路中逐漸沉寂下來,慢慢的沒了行走的人影,從而變得雜草叢生,蛇蟲出沒。我們的拍攝就從這條鹽大路開始。

      我們從中壩村委會一路下行,三公里后便只能棄車步行了,穿過幾條田埂之后,便來到了一段青石板路上。青石板很光滑,可見多年前經過這里的人很多。沿著青石板路下行不遠,便來到了一處密林的邊緣。

      走進密林,天空突然暗淡下來。遮天蔽日的樹葉,年復一年,落葉將古道鋪滿,形成了厚厚的天然地毯,走在上面柔軟而富有彈性,這地毯下面,儼然成了各種蟲蟻的宮殿,我們剛剛踩過,它們便從地毯中探出頭來,驚愕地打量四處:好多年沒這么大的動靜了,這是發生什么事了?

      天生的石葫蘆

      為了尋找古道上的石葫蘆,我們已經在密林中行進了三公里,到目的地后卻怎么也沒有找到石葫蘆。也許是樹叢長高的原因,又或者是年代久遠發生了變化。其實這些都沒關系,我們已經行走了這么長的古鹽道,體驗了一回過去的人力挑夫和馬幫馱運,感受到了鹽道的古樸滄桑,仿佛還聽到了山路上那久遠的馬鈴聲,已經很滿足了。

      然而,當我們回頭一望,才驚奇地發現,我們走過的兩面巖石縫隙透過對面的亮光,完全就是一個天生的葫蘆形狀,此時的我們不得不驚嘆古人細微的觀察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于是架好相機,記錄下這一神奇的自然奇觀。

      在欣賞完石葫蘆后,我們繼續沿古鹽道下行。一路除了鳥兒鳴叫,風吹樹葉沙沙的響聲之外,還能夠聽到汩汩流水聲,那是雞頭溝河水的聲音。大凡過去人們步行的小路,大多是沿著河邊的,這樣一是方便行走,二是方便用水。

      在過去,這樣的川鄂古道有很多,但像這樣在密林深處保存完好的卻少之又少。我們下到河里,正準備沿著河道邊的古道向下游走的時候,村里為我們帶路的張書記說:沿著這半山腰的密林走過大約兩公里,那里有一個神奇的兵洞,過去曾經是屯兵的地方,現在還有很多遺跡。這立即勾起了我們的興趣,我們決定先去兵洞,再走鹽道。

      神奇的兵洞

      于是,我們改變方向,在張書記的帶領下,一頭鉆進叢林,向兵洞前進。

      一路上道路崎嶇,荊棘叢生。開始還能勉強行走,但后來越走就越難走了,到后來干脆什么路都沒有了,我們只能一會兒鉆荊棘,一會兒爬樹叢,在絕壁與山林的夾縫中艱難行進。我想蜀道難也不過如此。最麻煩的還是那擦不完的汗水,濕透了衣服,模糊了雙眼,勞累不言而喻。不到兩公里的山林,我們足足鉆了三個多小時,才來到這座兵洞前。

      只見洞口建有寨墻、卡門,多年過去了,這個山洞已被世人遺忘,唯有青藤靜靜地爬滿寨墻,見證著蒼老而寂寞的時光。

      兵洞在一塊巨大的絕壁下面,洞口被高大的樹木遮住,從遠處看,根本發現不了這里是一個很大的洞,一條條一米多長、一尺寬厚的石條很有規則地堆砌起來,行成了一垛高大的石墻,封住了洞口,墻中間開了一道石門,門的頂端擱著一大型石條,上刻三個大字“風云洞”,字跡遒勁有力,雕刻精美,雖經多年風雨侵蝕,仍清晰醒目,可見當時雕刻的藝人技藝之精湛。

      石墻頂部與洞頂約有兩米的空隙,應該是為了采光的緣故,洞內空間寬大,十分明亮、寬敞,可容納100多人藏身。而且有許多遺跡,但大多與石頭有關,奇形怪狀,像石門、石桌、石磴、石灶、石火坑等等,這一切好像在告訴我們,這里曾經是很多人生活的居所,至于到底是什么人居住過,眾說不一,有人說是當時的官兵,有人說是土匪,也有說是當時的神兵在這里住過。無論是哪一種,估計都與兵有關,所以這個洞就叫兵洞了。

      洞的左側,有一股很大的泉水從絕壁頂端飛流而下。由于絕壁有近200米高,泉水在半空中就變成了兩種形態,一部分成了水霧,一部分成了水珠,水霧飄向洞前的樹林,水珠落到下面一個水潭之中,發出動聽的響聲,像音樂,在洞中、在絕壁前久久回響。

      看到這些,我終于明白過去人們逐水草而居的真正意義了,但是,有一件事,我始終想不明白,那就是這里的兵洞大、水源好、道路崎嶇難行,大隊的人馬是如何進出的,又是如何行軍打仗的?

      看完兵洞,已經是中午兩點多,我們決定返程。一想到來時翻山越嶺的艱辛跋涉,心里直發怵,但還是硬著頭皮往回走。沒走幾步,突然發現絕壁上有一條寬約2米的石縫,走近一看,石縫中有一架從石頭上鉆出來的石梯,雖然陡而險,卻可以直接到達絕壁頂端。

      我終于明白,這才是兵洞進出的真正通道。我們沿著這道石梯,只用了不到十分鐘,就上到了崖頂。

      到達崖頂,放眼一望,群山蒼蒼,云霧茫茫,四周一覽無余,遠山與天際之間,隱隱傳來了雷聲,天空風云涌動,一群群不知名的鳥在云層中翻飛。要下雨了,我們整理了一下行裝,回到村委會,帶上雨具,又開始了下一個行程。

      欧美精品18vide0sex性欧美